【书名】:《洪泽湖志》
【作者】:荀德麟,章大李主编;《洪泽湖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时间】:2003
【页数】:839
【ISBN】:7801921194
序
凡例
综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地形地质
第一节 位置面积容积
第二节 地质地貌
第二章 湖塘演变
第一节 筑塘屯垦
第二节 蓄清刷黄
第三章 水系水文
第一节 水系
第二节 水位
第三节 湖水动力学特征
第四节 湖水物理学性质
第四章 气候灾异
第一节 气候
第二节 洪涝灾害
第三节 旱灾蝗灾
第四节 湖区近500年主要灾异综录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
第二节 植被
第一章 浮游生物
第一节 浮游植物
第二节 浮游动物
第二章 水生植物
第一节 种类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植被类型
第四节 资源利用
第三章 动物
第一节 底栖动物
第二节 鱼类
第三节 鸟禽类
第四章 矿产
第一节 非金属矿
第二节 金属矿
第三节 矿泉水
第五章 湖滩
第六章 水资源
第一节 水资源总量
第二节 水质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四节 水资源管理
小序
第一章 环境质量
第一节 污染源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
第三节 洪泽湖营养状况
第二章 环境监测
第一节 监测机构
第二节 环境监测
第三章 环境监理
第一节 监理机构
第二节 污染源调查
第三节 污染防治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湖湿地保护状况
第二节 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
小序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民国以前沿革
第二节 民国时期沿革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沿革
第二章 环湖县
第一节 淮阴县
第二节 洪泽县
第三节 盱眙县
第四节 泗洪县
第五节 泗阳县
第一章 淮阴县乡镇
第一节 赵集镇
第二节 韩桥乡
第三节 码头镇
第四节 南陈集镇
第二章 洪泽县乡镇
第一节 高良涧镇
第二节 蒋坝镇
第三节 老子山镇
第四节 三河镇
第五节 西顺河镇
第六节 东双沟镇
第七节 朱坝镇
第三章 盱眙县乡镇场圃
第一节 盱城镇
第二节 官滩镇
第三节 管镇镇
第四节 鲍集镇
第五节 河桥镇
第六节 淮河乡
第七节 明祖陵镇
第八节 铁佛乡
第九节 三河农场
第四章 泗洪县乡镇场圃
第一节 双沟镇
第二节 半城镇
第三节 临淮镇
第四节 界集镇
第五节 龙集镇
第六节 孙园镇
第七节 太平镇
第八节 城头乡
第九节 曹庙乡
第十节 陈圩乡
第十一节 石集乡
第十二节 洪泽农场
第五章 泗阳县乡镇
第一节 高渡镇
第二节 裴圩镇
第三节 卢集镇
第四节 中扬镇
第五节 新袁镇
第六节 城厢镇
小序
第一章 修筑
第一节 明代修筑
第二节 清代和民国年间修筑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修治
第二章 堤工技术
第一节 石工
第二节 消能防冲
第三节 防浪
第四节 圈堤
第五节 埽工
第六节 生物护岸
第七节 堤坝历史隐患检测及防渗加固工程
第三章 堤防管理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管理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管理
小序
第一章 河道
第一节 淮河
第二节 分流入湖工程
第三节 淮河支流
第四节 淮河入江水道
第五节 苏北灌溉总渠
第六节 淮沭新河
第七节 黄河故道归仁堤
第八节 张福河与淤废引河
第九节 老三河草泽河浔河
第二章 涵闸泵站
第一节 三河闸
第二节 高良涧进水闸、水电站
第三节 二河闸
第四节 输水涵洞
第五节 湖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第六节 引水上岗工程
第三章 灌区
第一节 淮阴市境灌区
第二节 其他市境灌区
第三节 洪泽湖周边机电排灌建设
第四章 蓄洪垦殖工程
第一节 蓄洪圈堤
第二节 典型圩区
第五章 防汛防旱
第一节 组织领导
第二节 抗洪选记
第三节 抗旱选记
第一章 交通
第一节 水上交通
第二节 环湖陆上交通
第二章 邮政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邮路
第三节 业务
第四节 邮政编码
第三章 电信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电报
第三节 电话
第四节 移动通信
第五节 数据通信
第四章 供电
第一节 环湖电网建设
第二节 湖区用电
小序
第一章 渔业生产关系
第一节 个体渔业
第二节 渔业互助合作
第三节 渔业人民公社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章 捕捞渔业
第一节 渔船
第二节 渔具渔法
第三节 渔区渔汛
第三章 养殖渔业
第一节 鱼苗鱼种
第二节 成鱼养殖
第三节 特种水产品养殖
第四节 鱼虾良种引进
第四章 渔场
第一节 国营渔场
第二节 集体渔场
第三节 商品鱼基地渔场
第四节 养鱼专业户、重点户
第五章 水生植物生产
第一节 莲藕菱角
第二节 茭白芡实芦苇蒲
第六章 渔政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渔船渔港监督
第三节 水产资源增殖保护
第四节 安全设施
第五节 湖上灾害救援
第七章 水产科技
第一节 水产科学研究机构
第二节 主要科研活动
第三节 水产科技推广
第八章 水产供销
第一节 鱼行
第二节 国营水产供销机构
第三节 水产品购销、调拨和出口
第四节 渔需物资供应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加工
第一章 第一山
第一节 秀岩景区
第二节 瑞岩景区
第三节 西域寺景区
第四节 淮河风光带
第五节 其他景点
第二章 明祖陵
第一节 陵区
第二节 休闲度假区
第三章 老子山龟山
第一节 老子山
第二节 龟山
第四章 大堤胜迹
第一节 高家堰
第二节 三河闸
第五章 其他景观
第一节 自然景观
第二节 历史遗迹
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一节 石器时代遗址
第二节 商周时代遗址
第三节 秦汉时代遗址
第四节 南北朝隋唐宋遗址
第五节 明清时代遗址
第二章 古墓葬
第一节 东周墓
第二节 汉墓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墓葬
第四节 隋以后墓葬
第三章 石刻摩崖题刻
第一节 明祖陵神道石刻
第二节 碑刻
第三节 摩崖题刻
第四章 湖区出土馆藏文物
第一节 石器玉器
第二节 陶瓷器
第三节 青铜器
第四节 杂器
第五章 革命纪念地
第一节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
第二节 雪枫墓园
第三节 朱家岗烈士陵园
第四节 其他陵园
第六章 文物保护管理
第一节 文物管理机构
第二节 文物调查发掘
第三节 文物管理和安全保卫
小序
第一章 旅游规划
第一节 洪泽县规划
第二节 盱眙县规划
第二章 旅游服务
第一节 宾馆饭店
第二节 旅游线路
第三节 导游
第四节 餐饮
第五节 旅游购物
第三章 旅游节庆活动
第一节 泗洪螃蟹节
第二节 盱眙龙虾节
第三节 其他旅游观光活动
第一章 洪泽湖及有关黄淮运治理著作
第一节 文集
第二节 地方志
第三节 奏疏上谕
第四节 论文
第二章 歌谣神话传说
第一节 渔民草民歌谣
第二节 神话传说
第三章 古今诗文
第一节 诗选
第二节 文选
第一章 居民
第一节 历代人口规模
第二节 渔民草民
第二章 渔民生活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渔民生活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生活
第三章 渔民教育
第一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中学教育
第三节 职业教育
第四节 成人教育
第四章 渔民文化
第一节 文化组织和活动
第二节 文艺表演
第五章 渔民卫生体育
第一节 渔民卫生
第二节 渔民体育
第六章 宗教风俗
第一节 湖区宗教
第二节 渔民风俗
第七章 水上治安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剿匪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第四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第五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第六节 治安行政管理
小序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
第一节 洪泽湖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第二节 湖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第四节 军事组织的建立
第五节 主要战斗
第六节 刘少奇、陈毅在洪泽湖地区
第七节 洪泽湖区抗日根据地建设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一节 巩固民主政权
第二节 坚持洪泽湖地区的斗争
第三节 洪泽湖地区的收复
第四节 解放区各项事业的恢复
第五节 洪泽湖地区支前工作
小序
第一章 联合国援助项目工程
第一节 工程组织领导
第二节 工程实施
第三节 工程效益
第二章 洪泽湖综合开发
第一节 开发规划
第二节 主要开发措施
第三节 开发利用状况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二期规划
陈登
潘季驯
常三省
杨一魁
爱新觉罗·玄烨
靳辅
陈潢
张鹏翮
黎世序
郭大昌
张謇
布可夫
李长源水文世家
方福均
小序
第一章 洪祥村地理、人文、方言概况
第二章 洪祥方言语音系统
第一节 语音分析
第二节 语流音变
第三节 比较音韵
第三章 洪祥方言同音字汇
第四章 洪祥方言词汇
第一节 特点概述
第二节 重点词语
第五章 洪祥方言语法
第一节 虚词
第二节 重叠
第三节 结构
成湖考
汉代泗水入淮处的演变
汇流安河洼、溧河洼的古河道
射水与古射阳县考
直渎·禹王河·遇明河
广济新渠和十八里河镇考
盱眙直河考
沙河、洪泽新河和龟山运河
古临淮郡城和徐国都城考
盱眙故城考
石鳖考
洪泽镇考
泗州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