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庆移民史》
【作者】:李禹阶著
【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时间】:2013
【页数】:863
绪论 关于重庆移民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 移民与重庆区域移民史研究
第二节 历史文献中的“巴蜀”与当代重庆政区及交通
第三节 重庆移民史的阶段性及移民高潮
第四节 重庆移民史的特点
一 具有比较明显的历史规律和周期性
二 重庆地区的移民规模大,历次移民在全国影响广泛
三 政府的政策性移民在历次移民中占有很大比例
四 重庆地区移民大都是举族远徙,导致重庆移民的宗族观念、同乡情节较强
五 重庆峡江地区作为历代官员、士人贬黜、流寓的地方,长期以来,形成富有特色的峡江流寓文化
六 重庆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使外来移民容易与本地土著相融合
第五节 重庆移民的乡籍、族籍特征及会馆情结
第六节 移民推动着历史上重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第一章 重庆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重庆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特殊性
一 重庆的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
二 生态特征
三 人类有史以来的环境变迁
四 与周围地区的环境比较
第二节 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
一 农业与农特产品
二 渔猎资源
三 药材与林木资源
四 盐丹资源
五 桑蚕资源
六 畜牧与果茶资源
第三节 重庆自然概况与移民的关系
一 资源环境与移民的关系
二 经济地理与移民的关系
三 交通位置与移民的关系
第二章 原始社会时期重庆的人类活动与迁徙
第一节 重庆的原始人类
一 重庆地区的早期人类
二 与中国南北区域广泛交流的重庆原始人群
第二节 重庆地区的原始人类对居住址的选择
一 重庆早期原始人类对居住址的选择
二 古代人们的住房情况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重庆的氏族部落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重庆的氏族部落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重庆的氏族部落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重庆的氏族部落
第四节 文献中重庆的原始先民
一 巫山十巫据峡江
二 宝源山盐泉与巫咸国
三 由中原而来的巫臷国
第五节 重庆地区远古人类与周邻地区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 东来的古移民与本地民族的结合
二 溯嘉陵江而上向川东北地区迁徙的远古居民
三 西迁到川西地区的远古居民
第六节 原始社会晚期重庆地区的人口移动
一 远古时期活动在重庆地区的巴族
二 巴族与传说中的南方三苗民族
三 关于三苗民族西迁
四 余论
第三章 夏、商、西周时期重庆的人口流动与移徙(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
第一节 巴族在三峡中兴盛与外迁
一 因盐而兴的巴族
二 巴族的外迁与扩张
第二节 巴人巴蛇部的北迁西移
一 巴人巴蛇部的形成
二 巴人巴蛇部的北移
三 巴人巴蛇部西迁
第三节 巴人白虎部的迁移
一 巴人部民东迁清江及白虎部落的形成
二 白虎巴人西迁川渝
三 巴子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其他三支巴人的西移
一 鱼凫巴人的西迁
二 弓鱼巴人的西迁
三 鳖灵巴人的南迁
第五节 南方鬼族的西迁
一 南方鬼族的历史存在
二 鬼族的西迁
第六节 中原部民的南迁
一 中原向南边的征战
二 华夏内部的战争
三 华夏部民的南下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重庆的人口流动与迁徙(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巴楚相争与重庆人口移动
一 楚人西进
二 “楚子灭巴”与巴人的东归
第二节 秦灭巴蜀后重庆地区的人口移动
一 秦军灭巴
二 秦楚之战
三 秦占巴地与向巴地移民
第三节 鳖灵巴人的西迁与开明王朝的建立
一 鳖灵巴人的西迁
二 开明蜀国的建立
第四节 濮人、卢人的西迁
一 濮人的西迁
二 卢人的西迁
第五章 秦汉时期重庆的移民
第一节 秦汉时的重庆政区及交通
一 秦汉时期的重庆政区
二 秦汉时期的巴蜀交通
第二节 秦灭巴蜀与巴人外迁
第三节 秦移民入巴
第四节 西汉巴地的移民活动
一 西汉前期与民休息政策与移民入巴蜀
二 武帝开边与北人入巴
三 移民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四 巴人的外迁
五 西汉移民对巴地的影响
第五节 两汉之际巴地的移民活动
一 公孙氏集团入川
二 北方民众的迁入
第六节 东汉后期巴地的人口移动
一 三辅和中原移民入巴蜀
二 汉末巴地的外迁移民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庆移民
第一节 刘焉集团与东州人士入川
一 结构性移民——“州”成为行政区域
二 东州兵与移民主体
第二节 刘备集团及荆州人进入益州
一 刘备主政益州
二 蜀汉政权对移民的吸引
三 蜀汉灭亡之后刘氏皇族等的外迁
第三节 六郡流民进入巴蜀
一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二 流民的分布和生活状况
第四节 獠人出山与永嘉南渡后的侨州郡
一 獠人生活区域
二 永嘉南渡后的侨置州郡
第五节 移民的社会影响
一 打通了重庆连接外界的交通要道
二 巴蜀“东州士”的活动加快了区域性的社会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群体间的融合和进步
三 巴蜀地区在稳定的国家政权统治下,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四 民族融合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重庆移民
第一节 隋唐五代政治与巴蜀人口概况
第二节 隋代重庆移民
一 隋时重庆政区
二 隋时重庆地区的移民
第三节 唐代的重庆移民
一 唐代重庆政区
二 唐代重庆地区的移民类型
三 唐末五代十国的重庆移民
第四节 隋唐五代移民对重庆地区的影响
一 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二 对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 宋元时期的重庆移民
第一节 宋元时期重庆移民的背景——宋元政治形势与重庆政区和人口
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
二 宋元时期重庆政区与人口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重庆移民
一 宋初与宋辽对峙时期的重庆移民
二 两宋之际与宋金对峙时期的重庆移民
三 宋蒙(元)战争时期重庆移民
第三节 元朝统治时期的重庆移民
一 大量民屯的外地流民迁入重庆
二 元朝大量军屯和驻军迁入重庆
三 因仕宦而移民重庆的官员
四 元朝末年的重庆移民
第四节 宋元时期重庆移民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一 移民类型、原因及性质
二 移民方式
三 移民方向与路线
四 移民的构成成分
五 宋元时期重庆移民的特点
第五节 移民与宋元时期的重庆社会
一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的社会生活
二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的经济
三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民族融合
四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文化
第九章 明代的重庆移民
第一节 明代“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一 明代重庆地区战乱与人口损耗
二 明代重庆的自然灾害与移民
三 宋元以来重庆的社会环境与人口流动
第二节 明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及其特点
一 明代“湖广填四川”诸问题的认识
二 明代重庆的移民活动
第三节 明代重庆的特殊移民群
一 明代重庆的军籍移民
二 明代重庆地区少数民族的迁入
三 流民、流寓、流贬、流罪等类移民
第四节 明代重庆地区的外迁移民
一 明官府强制性外迁
二 明中后期避难求生存外迁
三 明代仕宦外迁现象
第五节 明代移民对重庆经济社会的贡献
一 移民推动重庆社会秩序的重建
二 移民推进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
三 移民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
四 移民对重庆姓氏文化构成的影响
五 形成特有的移民文化现象
第十章 清初“湖广填川”中的重庆大移民(上)
第一节 清初大移民的社会环境
一 清初巴蜀的社会环境
二 清初湖广、闽、粤、赣等移出地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清政府招民垦荒政策与移民
一 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巴蜀情况的认识
二 清政府移民垦荒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作为与中央的调控
一 移民原籍地与移居地的矛盾
二 地方和中央认识的偏差与中央的调控
第四节 移民考察
一 移民类型分析
二 移民历史的时段考察
三 移民原籍考察
四 移民线路考察
五 移民迁移方式考察
六 移民获取土地方式的考察
七 移民人口考察
第五节 巴渝移民社会
一 重庆移民会馆
二 硐寨与安全共同体
三 移民婚姻
四 麻城孝感现象
五 巴渝移民社会特征
第十一章 清初“湖广填川”中的重庆大移民(下)
第一节 移民与巴渝经济的繁荣
一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 传统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三 手工业的兴盛
四 城镇发展
第二节 移民与巴渝文化的勃兴
一 移民文化习俗杂存、内容丰富
二 神祇信仰的多元化
三 文化的融合
四 川剧的兴起
五 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移民带来的社会和生态冲突
一 移民与土著的冲突与调节
二 移民与原籍地的冲突与调节
三 过度开发引起的生态冲突与调节
四 人地矛盾及其对策
第四节 移民的本土化和传统社会的形成
一 地方行政体系的建立
二 传统经济秩序的恢复发展
三 宗族伦理秩序的形成
四 文化习惯的形成
第十二章 近现代重庆的移民
第一节 近代重庆工商业发展与移民的组织化
一 重庆开埠与工商业的发展
二 重庆人口变动与外来移民的组织化:会馆
第二节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移民
一 参谋团入川与战略大后方的经营
二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公务员群体的移入
三 高校 工厂的内迁与各类人才的迁徙
四 抗战移民与重庆人口结构的变动
五 人口剧增与社会问题
第三节 重庆大轰炸与移民
一 日本的战略轰炸与人口疏散
二 疏建区的建设与人口流动
三 重庆城市的扩展与人口分布的调整
第四节 川军出川·国府还都与人口迁移
一 川军出川抗战与军事性人口迁移
二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与行政性人口迁移
三 重庆人口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五节 抗战时期移民对重庆的影响
一 重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移民
二 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移民
三 重庆移民与社会的组织化:同乡会
四 移民文化的融合与巴渝文化的发展
第十三章 当代重庆的人口迁移(上)
第一节 当代重庆人口迁移及界域辨析
第二节 重庆西南服务团的移民及其文化
一 西南服务团的组织建设
二 西南服务团在重庆的接管工作
三 西南服务团员在重庆的守望
四 西南服务团形成的文化氛围
第三节 重庆三线建设移民及文化
一 “三线建设”带来的工厂及人口的内迁
二 重庆的“三线建设”及其人口迁移
三 “三线建设”移民的守与留
四 “三线建设”移民的文化形态
第四节 重庆知识青年的人口迁移
一 一场广泛而持久的政策性移民
二 重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式的人口迁移
三 重庆知青的回归与眷恋
四 重庆知青及其文化形态
第五节 重庆的农民工移民研究
一 对重庆农民工移民的认识
二 经济大潮下的重庆农民工移民
三 农民工移民的荣耀与困境
四 重庆的农民工移民文化
五 对重庆农民工问题的再思考
第六节 对当代重庆移民文化的反思
一 移民自身固有文化的渐变
二 移民对移居地文化的吸收
三 新文化形态的产生
四 对移居地文化的影响
第十四章 当代重庆的人口迁移(下)
第一节 百万大移民:三峡工程成败之关键
一 三峡工程规划沿革
二 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
三 三峡移民中的政府主导与社会保障
四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艰巨性
五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可行性
第二节 三峡百万大移民的原则、方针以及政策
一 三峡百万移民的原则、方针
二 三峡移民的政策条例
三 三峡移民的有关政策
四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投资与补偿
第三节 关于三峡移民模式的探讨——从后靠式移民到开发式移民
一 “后靠式移民”
二 “开发式移民”理论的出台
第四节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规划制定与实施概略
一 三峡百万移民的四个阶段规划
二 三峡百万移民的具体安置规划
三 三峡移民的迁移实施过程
第五节 三峡人的三峡移民精神
一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二 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三 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四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第六节 三峡移民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一 三峡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 三峡移民区域的文化发展
第七节 三峡后移民时期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一 典籍与文献
二 档案资料
三 学术著作及论文